牛丘疹性口炎病毒 (Bovine papular stomatitis virus)
同義名:牛傳染性潰瘍性口炎病毒,假口瘡性口炎病毒。[HT5SS] 牛患丘疹性口炎時,口腔粘膜、鼻鏡、鼻孔的上皮出現病變,引起火山口樣潰瘍,直徑 達1cm。鼻鏡和鼻孔周圍的病變為突起而粗糙的棕色斑。通常在幾周內痊愈。本病發生於 牛,特別是幼牛,該病有顆粒性口炎(Granular stomatitis)、增生性口炎(Proliferatin g stomatitis)等別名。 本病廣泛分布於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因直接或間接接觸而感染。在幼牛可能 存在潛在感染,胸腺切除術、注射異種動物蛋白或嚴重損傷可能激發本病。病牛的唾 液和鼻涕內含有病毒。 人接觸病牛也可感染該病。潛伏期3~8天。病變通常出現於手和手指上,與病毒侵入部位 一致,病變一般由丘疹或直徑3~8mm的疣狀結節組成。結節在2周後開始減少,大約在一個 月內消失。有些病例出現發熱,並在臂上出現紅斑性疹或發生腋下腺病和肌痛。 除了牛、人和曾有過犬感染本病報道外,其它家畜和實驗動物不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比其它痘病毒略小,直徑為250×125nm,具有單層或雙層外 膜。電鏡檢查負染標本,形態與假牛痘病毒和接觸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毒相似。本病毒與假牛痘和接觸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毒的抗原性十分相近。但除共同的核蛋 白抗原外,不與其它痘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呈現交叉反應。牛丘疹性口炎病毒不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生長,但可在牛、羊等的原代睾丸細胞 培養物內增殖,並在接毒後5天左右產生細胞病變。感染細胞核變形, 並常出現胞漿內 包涵體。由於本病沒有水皰、下痢和全身症狀,所以易與口蹄疫、牛瘟和腹瀉粘膜病等鑒別。 根據臨床症狀,不難建立診斷。確診時選取新鮮病變材料作包涵體和病毒粒子的檢查,或者接種細胞培養物後再行 檢查感染細胞內典型的線團樣病毒粒子。 用感染該病毒的牛的恢複期血清進行免疫電鏡分析病毒表麵結構時,發現抗血清能與病毒外 殼和囊膜發生抗體反應。該血清具有溶解感染細胞的作用。
上一篇:假牛痘病毒
下一篇:新西蘭紅鹿副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