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病原性 目前已確認病毒性腹瀉和粘膜病是由同一種病毒引起的兩個不同 的臨床 表現型。病毒性腹瀉具有高度傳染性,症狀和病變較輕,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相反, 粘膜病在野外條件下的傳染性不高,患病犢牛經常呈現明顯 的臨床症狀,病變嚴重,並常死亡。對於MD的致病機理,近年來,人們提出了新的假設:妊娠母牛在懷孕早期感染非致細胞病變型 BVD V,病毒穿過胎盤引起胎兒感染,這種持續性感染的動物當再次感染在抗原上相似的致細胞 病變型BVDV時,就發生致死性的MD。但再次感染的致細胞病變型BVDV的來源尚不清楚,這個問 題是目前BVDV致病機理研究的一個熱點。 粘膜病主要侵害6~18月齡的幼牛,潛伏期7~9天,發病突然。 病牛體溫上升到40~42 ℃,食欲喪失,沉鬱,並有漿液性鼻液。白細胞減少。2~3天後,頰粘膜上出現淺 表爛斑,病牛大量流涎。呼吸有惡臭。在口腔出現病變後迅速發生腹瀉,最初呈水樣, 病後期含有血液和粘液,並常排出成片的腸粘膜。病程約幾天, 但也可能遷延至1個月 左右。發病率為2%~50%,犢牛中的死亡率可達90%。但也常見不顯型感染。 以病牛發熱初期的脫纖血或病死牛的脾髒乳劑經口接種易感牛,特別是犢牛,較易 引起實驗感染,使其呈現典型症狀。 病毒性腹瀉的症狀與粘膜病相似,但要緩和得多,死亡率一般不超過5%。 孕牛患BVDMD時,可能發生流產,但流產胎兒常無特異性病變。懷孕100~200天之 間發生感染的母牛,經常產出腦發育不全的犢牛。雖然足月分娩,但病犢呈現明顯的運 動失調症狀,甚至完全不能保持正常站立的姿勢。這些犢牛在吮吸初乳之前,血清中就 常含有病毒中和抗體。 屍體剖檢的常見變化主要出現在消化係統,整個消化道充血、出血、水腫,並有糜 爛和潰瘍。腸管集合淋巴結腫大和潰瘍。心肌,特別是其沿冠狀溝處以及在心室內膜上 經常有出血斑。鼻孔、唇和頰腔粘膜充血。鼻鏡、口腔(有時在食管)內有潰瘍。 用感染性脾乳劑作傳遞試驗,可以感染家兔,但不感染雞胚、豚鼠、狗、貓或小鼠 。實驗感染懷孕綿羊時,產生先天性怪胎,並激發抗體產生。也有可使山羊發生實驗 感染的報道。應用組織培養的BVDMD病毒接種豬,可以使其產生抗體,並保護其對某些 株豬瘟病毒的攻擊。
5.抗原性 國外已有人研製成功BVDV蛋白p125/80和gp48特異的單克隆抗體(MoAbs) 。其中 一些MoAbs僅能被致細胞病型BVDV所識別,而另外一些MoAbs則可與所有的BVDV分離株以及邊 界病和豬瘟病毒發生反應。 已發現相同名稱但來自 不同實驗室有著不同傳代曆史的病毒株存在許多細小的差異。 BVDMD病毒的各個毒株之間在免疫血清學上似乎沒有明顯的抗原性差別。也就是說, 不能明確地將其區分為不同的型或亞型。但在英國曾有報道, 可將53個毒株區分為7個 血清型。 根據豬體免疫攻毒試驗、瓊脂擴散試驗、中和試驗和免疫熒光試驗,已經充分證明 BVDMD病毒和豬瘟病毒之間存在免疫學關係。這兩種病毒可能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歐洲經濟共同體座談會於1977年指出,已在歐洲檢出同時具備豬瘟病毒和牛粘膜病 病毒特性的抗原變異株。而且可對豬瘟病毒感染產生回憶反應,因此有人考慮在消滅豬 瘟計劃中采用粘膜病病毒。
上一篇:粘膜病病毒-瘟病毒屬
下一篇:粘膜病病毒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