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首頁 > 微生物知識->植物組織培養基本知識->芍藥屬植物組織培養中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二

芍藥屬植物組織培養中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二



錄入時間:2009-7-8 9:31:12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2 牡丹組植物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
在牡丹組織培養過程中,褐化現象普遍發生,並影響著牡丹培養物的正常生長與增殖,研究涉及兩個方麵:褐化內在機理和褐化的防止方法。
2.1
有關機理的研究
學者對影響褐化發生的生理指標進行了測定,包括多酚含量、PPO 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 含量。
安佰義等指出牡丹幼莖的總酚含量遠遠低於幼葉、成齡葉,而且幼莖的PPO 活性水平也相對較低,是牡丹組織培養的理想外植體來源。花型差異與葉片總酚含量和PPO活性水平有較大關係,在單花千層亞類花型演化途徑中,葉片總酚含量先期隨著花型演化程度的加大而增加,當花型演化到菊花型時,總酚含量達到最高,之後總酚含量下降;單花樓子亞類花型演化途徑中除托桂型外,隨演化程度的增加,葉片總酚含量也隨之增加,至繡球型時,其葉片總酚含量達到最高,PPO 活性水平的變化與葉片總酚含量差異一致。花色差異與總酚含量和PPO活性有一定關係,同一色係品種隨顏色加深,葉片總酚含量相應增加,PPO 活性的差異無顯著規律可循。
李新鳳,鞏振輝等測定了多酚含量、POD活性、CAT活性、MDA 含量並對其與褐化的關係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牡丹間的各個生理指標及其褐化率之間差異顯著,同一品種同一部位的不同外植體間各個生理指標及褐化率之間也存在極顯著的差異:葉柄的總酚含量、POD活性與褐化率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P=0.0292 < 0.05 , P = 0.0186 < 0.05 ) ,相關係數分別為0.6256 -0.7942 。葉片的MDA 含量與褐化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P = 0.0202 < 0.05 ) ,相關係數為0.7980
2.2
防止方法的研究
目前,學者在這方麵進行了防褐劑、基本培養基、培養條件、預處理四方麵的比較研究。
張俊琦,羅曉芳研究後得出結果:添加生長素會加劇啟動培養中外植體的褐化程度。培養基中生長調節物質BA NAA 的濃度變化對褐化沒有明顯的影響。何鬆林,陳笑蕾等初步研究表明,以WFM 為基本培養基時褐化現象最輕,l /2MS 次之,MS 褐化現象最為嚴重;郎玉濤,羅曉芳川認為以1 / 2 改良WPM 為最佳基本培養基。
防褐劑聚乙烯毗咯烷酮、活性炭、結冷膠、維生素C 、硫代硫酸鈉、硝酸銀對褐化的抑製均有一定的作用,其中以PVP 最好,但也有人研究後得到抑褐劑硫代硫酸鈉、抗壞血酸(VC ) 和銅試劑(DDTC )在牡丹的組培中加劇了組織培養物的褐化程度,維生素c 還易導致組培苗玻璃化。活性炭、硝酸銀、PVPP 在一定濃度下還可以促進愈傷組織的增殖。
黑暗、低溫、較短的繼代周期都能不同程度的減緩愈傷褐化,懸浮培養未能減緩褐化卻能使愈傷快速增殖。
外植體采取前對母株進行遮光處理也能減輕褐化的程度。
3
芍藥組植物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芍藥組織培養的研究相對牡丹的研究滯後,雖然學者在芍藥的組織培養上進行了很多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外植體褐化、難分化、增殖困難、根誘導困難等,而有關於褐化的係統研究未見過報道。
芍藥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同時存在著初代培養中的細菌和真菌問題。大多研究表明,外植體狀況、環境條件和操作過程是引起汙染的主要原因。
4
小結
芍藥屬植物在組織培養方麵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成果,而這也多集中在牡丹組植物上,對於芍藥組組織培養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深人研究的很少,這也是製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有關褐化的研究也證明了這點,牡丹組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內在機理層麵上,而芍藥組卻未進行褐化方法和機理的係統研究,因此有待進一步完善。

 

上一篇:芍藥屬植物組織培養中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一

下一篇:鐵皮石斛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一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