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出血熱病毒(SimianHemorrhagicFeverVirus,SHFV)猴出血熱(SHF)是獼猴的一種高度致死的烈性傳染病。該病隻傳染獼猴屬動物,以出血和發熱為特征,其它種類的猴感染後不發病,呈慢性帶毒感染。
1.病毒形態特征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直徑40~45nm,沉降係數為214S。核衣殼直徑約25nm,沉降係數為174S,在氯化銫中的浮密度為133g/cm3,內含單股正鏈基因組RNA。病毒RNA分子量55×106kDa,沉降係數49S,在硫酸銫中的浮密度為163g/cm3,4種核苷酸的組成比例為:A占195%,U占333%,G占267%和C占197%。
2.分子生物學SHFV基因組RNA約15kb,5末端有Ⅰ型帽結構m7G(5)PPPAm,3端非編區長76nt,其後是Poly(A)尾。基因組RNA占整個病毒粒子重量的8%。病毒的基因組結構與蛋白質合成類似其它動脈炎病毒。有6個亞基因組mRNA,其5端引導序列長208nt。
3.抗原性SHFV與其它能引起出血性疾病的病毒以及蟲媒病毒無交叉抗原性,與同科甚至同屬的其它成員也沒有共同抗原。在血清學上不與其它病毒發生交叉反應。SHFV的原型病毒株是LVR42-O/M6941。
4.培養SHFV隻能在獼猴的胚腎細胞係MA104上增殖培養,其它常用的原代和傳代細胞以及雞胚和雞胚成纖維細胞均不適宜於病毒增殖。
5.流行病學SHF並非野生猴群自然流行的疫病,該病主要在人工飼養的獼猴群中暴發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有時可達100%,可造成巨大損失。SHFV感染譜很窄,隻能使獼猴屬(macaca)的猴感染發病,在其它種類的猴群中,該病毒隻引起無症狀的慢性帶毒感染,使這些猴成為病毒的貯存宿主。SHF發病急,傳播迅速,自然發病的潛伏期可短至1~2天,一晝夜時間疫病即可使整個猴群暴發,發病3天後就可發生病猴死亡。人工接種的潛伏期為3~7天,7~13天內大部分感染猴死亡。非洲赤猴(patas)是該病毒主要的自然貯存宿主,是造成該病暴發的主要原因。赤猴感染後無臨床表現,成為帶毒者,其帶毒時間至少2年,它們的微量血液或體液就能將病毒傳播到獼猴群。病毒在赤猴和獼猴間可能不存在直接接觸和氣溶膠傳播途徑,因為將帶毒的赤猴與正常獼猴關在一起飼養並未造成後者發病死亡。赤猴中的病毒主要是通過機械傳播而直接感染獼猴的。特別是2種猴群間不換針頭的注射方式是最危險的。一旦有獼猴感染,病毒即可傳遍整個猴群。但該病在獼猴群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間接接觸(主要指通過病毒汙染的籠子和其它用具傳播)和氣溶膠途徑傳播。據報道除非洲赤猴外,非洲綠猴以及所有其它種類的非洲猴都可能攜帶該病毒,此外狒狒也是SHFV的攜帶者。SHF的暴發往往與引進新猴,特別是與引進赤猴有關。所以引進新猴時必須慎重。
6.致病性SHFV可引起恒河猴等所有獼猴屬動物發病死亡。SHF的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與其它出血性疾病相似,主要症狀有發病急、發熱、麵部水腫、厭食或飲食困難,脫水,蛋白尿,發紺,皮膚有出血斑(或點),鼻出血,血痢和深度休克等,大部分發病動物死亡。主要病理變化有全身皮膚廣泛的由小到大的出血灶,小腸前段出血性壞死,脾腫大,血管內凝血和廣泛的淋巴組織損傷。該病不傳染人類,所以已被用作人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模型。
上一篇:流行病學-豬生殖和呼吸係統綜合症病毒
下一篇:乳酸脫氫酶增高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