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呼腸孤病毒屬(Aquareovirus)[HT5K] 同義名:水生動物呼腸孤病毒(Aquatic animal reovirus) 1979年Meyers從美國牡蠣中分離出呼腸孤病毒(13p2),1981年Winto 等從大馬哈魚分離出呼腸孤病毒(CSV),1983年 Nagabayashi等從日本牡 蠣中分離出JOV1病毒,1987年 Winton等再次從3種魚類(Notemigonus Crysoleueas ,Oncorhynchus keta 和Ictalurus punctatus )以及美國牡蠣 中分離出4種呼腸孤病毒。我國學者(1983)從草魚出血病中分離出一株 草魚出血病病毒,並鑒定為呼腸孤病毒科中的新成員。這些從魚類及貝類發現的 呼腸孤病毒,它們有一些共性,即病毒外觀相似於正呼腸孤病毒,粒子直徑75nm 左右,核心約50nm。在氯化銫中浮密度136g/cm3,能抵抗乙醚和 蛋白酶處理而感染性不受影響。雙股RNA基因組有11個節段,分子量為03×103~25×103kDa,總分子量15×103kDa。分3類,即3個L,3個M,5個S。有5種主要結構蛋白,分子量34×103~135×103Da。至少還有2種次要的病毒蛋白存在。病毒在胞漿內複製,可能類似於正呼腸孤 病毒複製方式。病毒宿主範圍包括變溫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貝殼類) 。能在魚類細胞係中有效增殖,在某些魚類細胞上能形成蝕斑或合胞體。病毒呈水平傳播, 尚未發現任何生物傳播媒介。鑒於上述特點,它們不同於已知呼腸孤病毒科中任何一屬,曾建議提名為水生 動物呼腸孤病毒屬(Aquatic animal reovirus),現正式歸為一屬。該屬代表 種金體美鯿魚病毒(Golden shiner virus )。此外,還包括13p2呼腸 孤病毒、大馬哈魚呼腸孤病毒(Chum salmon virus )、鯰魚呼腸孤病 毒(Channel catfish reovirus )。還可能包括有鯉屬魚呼腸孤病毒(Tench reovirus)、圓鰭雅羅魚呼腸孤病毒( Chub reovirus )、銀大馬哈魚呼腸孤病毒(Coho salmon reovirus)、文蛤呼腸孤病毒( Hard clam reovirus )、草魚呼腸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即草魚出血病病毒、大菱魚呼腸孤病毒(Turbot reovirus)。屬中除草魚呼腸孤病毒(草魚出血病病毒)外,其它均無重要的致病意義。[BT(3+1]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HT5K] 同義名:草魚呼腸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魚呼腸孤病毒。 [HT]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10cm 左右的當年草魚(4~5月齡),死亡率可達70% ,二齡草魚也易感,成年草魚則為無症狀感染。感染魚遊泳異常,繼而離群 獨處,或漂遊水麵,或沉臥池底,或劇轉打圈,多在出現上述症狀後一天內死 亡。病死魚體色深暗,眼球突出,全身出血、充血。臨床表現通常可分三型:即以肌肉充血 為主的“紅肌肉型”;以鰭基及鰓瓣充血為主的“紅鰭紅鰓型”;以腸道嚴重 出血為主要特征的“腸炎型”。以上三型往往混合出現。本病是我國最主要的魚病之一,遍及我國南方各省,當水溫超過20℃時廣為流行,一般多在5~9月,8~9月為高 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最早於1970年在湖北發現,起先懷疑其病原為 氣單胞菌,後來證實為病毒,曾有皰疹病毒之說,1983年確定為呼腸孤病 毒,現定名為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我國 科技工作者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在病原、診斷和免疫預防方麵做了大量 的工作,令人矚目。1988年以來,從江浙等地以出血症為特征的草魚中還分離到另一種不同於呼腸 孤病毒的類似小RNA病毒的病毒。
[BT4]1. 形態和理化學特性草魚出血病病毒直徑65~70nm,雙層衣殼,外衣殼厚約9nm,內衣殼52nm。超 薄切片可見病毒粒子在胞漿中呈晶格狀排狀。基因組為雙股RNA,分11個節 段,總分子量約15×103kDa;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圖型為3∶3∶3∶2,可因 毒株不同有所差異,分子量在03×103~31×103kDa。有5種主要結構多肽,分子 量32×103~137×103Da。蔗糖浮密度130g/cm3,氯化銫浮密度137g/cm3 。病毒對酸(pH3)、堿(pH10)及熱(56℃,30min)均穩定,對氯仿和乙醚 不敏感。組織中的病毒在-20℃保存兩年仍有活力。未發現有血凝活性。
[BT4]2. 抗原性草魚出血病病毒與其它已知國外分離的魚類呼腸孤病毒,如大馬哈魚呼腸孤病毒 、金體美鯿魚病毒等無抗原性交叉。至於毒株間是否存在著抗原性差異尚待研 究,用特定毒株製備的疫苗對不同地區的免疫效果可有差異,提示可能存在著 不同的血清型。毒株血清型與電泳型之間的關係及其在流行病學上的意義同樣有 待闡明。
[BT4]3. 病原性草魚出血病病毒除感染草魚外,尚能人工感染青魚及穗魚,從自然發病的青魚 中分離到的病毒與本病毒有很強的交叉反應。鰱、鱅、鯉可成為病毒的攜帶者 ,成熟的草魚卵也可帶毒。人工感染在水溫25~28℃時,潛伏期7~10天。浸泡感染也有很高的發病 率,表明鰓可能是病毒的入侵門戶。被汙染的水可傳播本病毒。
[BT4]4. 培養草魚出血病病毒能在草魚細胞係中增殖,最適溫度25~28℃,常用的有草魚 吻端組織細胞係ZC7901、草魚腎細胞株CIK及草魚胚胎細胞係C P80等。在ZC7901細胞上可產生細胞病變,特點為細胞圓縮、脫 落,在此細胞上傳至22代,產生細胞病變的時間縮短,為3~6天,而對草 魚的致病性不變。CIK細胞的適應毒株28℃ 24小時可產生蝕斑,直徑小於 1mm,培養48~72小時後空斑增大至2mm。有的毒株不產生明顯的細胞 病變,隻能憑借熒光抗體或其它手段檢測。在非鯉科魚類細胞未見有增殖的報 道。
[BT4]5. 免疫除用有機碘等消毒劑處理帶毒魚卵及被汙染魚塘等措施外,還可采用免疫接 種法控製本病。 生產實踐中應用多年的組織滅活疫苗行之有效。近年來已研製了細胞培養滅活疫苗,並采用 大轉瓶培養及微載體培養新工藝。在免疫途徑方麵采用尼龍袋充氧浸泡免疫, 均是值得注意的可喜進展。采用標準化的方法篩選毒株並工廠化生產疫苗是 今後的研究方向。
[BT4]6.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及症狀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有賴於病原分離與鑒定。
(1)病原分離 采取病魚血、肝、腎等組織作分離材料。病料應盡可能新鮮 ,否則影響檢測結果。分離病毒可試用ZC7901、CI K等草魚細胞係,置28℃培養,觀察至少一周,如無細胞病變、蝕斑產生 ,應繼續盲傳。必要時可用熒光抗體或電鏡技術檢測。由於分離病毒花費時間長, 再加上分離病毒較不易成功,因此不適於作常規診斷手段。
(2)免疫學檢測 使用較廣泛。目前已報道的檢測病毒方法有熒光抗體檢 測、ELISA試驗及葡 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熒光抗體法可用於檢測細胞培養或病魚組織 冰凍切片中的病毒,雙抗體夾心ELISA的應用更為廣泛,可檢測病魚組織 懸液或細胞培養凍融液的上清液裏的病毒。葡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是用兔抗 草魚出血病病毒高免血清致敏的A蛋白,再滴加待檢材料,混勻,置室溫下3 分鍾後即可觀察,出現凝集者為陽性。據介紹病肝的檢出率最高。此外還可采用PAGE、電鏡等手段診斷草魚出血病病毒。抗體檢測目前在我國尚未普遍開展。
上一篇:COLTI病毒屬
下一篇:冠狀病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