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 [HT5K] 同義名:鹿流行性出血熱病毒。[HT]鹿流行性出血病是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白尾鹿、麋、大角綿羊、野牛等動物的一種致死性流行病。病畜體溫升高,呈休克症狀,粘膜和漿膜麵出現多數出 血,並常於昏迷狀態下死亡。嚴重暴發時常可使大批鹿死亡。本病1955年在美國東部的弗吉尼亞州發現,在加拿大、尼日利亞、澳大利亞等均 有報道。該病毒也從美國的牛以及美國和非洲的節 肢動物中分離到。
[BT4]1. 形態特征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在以磷鎢酸負染時,呈圓形或六角形,直徑62nm。衣殼 由42個殼粒組成,殼粒的直徑為105~115nm,由5個和6個亞單位組成,內有 寬45nm的空心。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的直徑為59nm,有一電子密度 較高的核心和一個比較透明的外層(衣殼)。於病毒粒子之外,有時圍繞有一層來 源自細胞的外膜,或稱假囊膜。
[BT4]2. 理化學特性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具有雙股RNA。根據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結果,RNA 至少由5個片段組成。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對乙醚和去氧膽酸鹽有抵抗力,對氯仿敏感或稍有抵抗力。 於pH68~95穩定,在pH40以下迅速滅活。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不耐熱,56℃ 4~5小時滅活。據 Lawman 等(1977)報道, 感染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的BHK21細胞培養物於37℃放置4~5天,病毒液的TCID50 下降1~35個對數。1mol/L MgCl2有提高病毒穩定性的作用。鹿流行性出血病病 毒在-70℃、4℃和20℃穩定,可以長期保存活力;但在-20℃較快失活,放置1個 月後,病毒效價明顯下降,但隨後趨向穩定,病毒效價的下降變慢。
[BT4]3. 抗原性Shopes等(1960)最早應用病毒中和試驗將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分為新澤西(New Jersey) 和南達科他(South Dakota)兩個血清型,此後又出現如阿爾伯達(Alberta ,血清Ⅱ型)、Ibaraki、IbAr22619、IbAr33853等新的血清型或變型的報道,現有7個血清型。用鹿流行性出血病抗血清進行瓊擴、間接熒光和中和試驗、補結試驗,結果證實其 抗原性與藍舌病病毒呈交叉反應。
[BT4]4. 培養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可以在胎鹿腎細胞、倉鼠肺細胞係HmLu1細胞、BHK21細胞、Vero細胞和HeLa細胞內增 殖,並產生細胞病變和蝕斑。Kontor等(1976)報道,應用轉瓶培養的Vero細 胞可以獲得高效價的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不能在雞胚和雞胚成纖維細胞等禽類的組織培養細胞上生 長。
上一篇:非洲馬瘟病毒
下一篇: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