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培養中的汙染與防治
1、真菌的汙染
真菌(fungi) 一類沒有葉綠素,異養的真核微生物。除極少數種類是單細胞外,絕大多數是由多細胞組成的菌絲,結成一團的菌絲稱菌絲體,菌絲分有隔菌絲和無隔菌絲兩種。有隔菌絲是由多個細胞組成,相鄰的細胞之間由隔絲隔開。在地球上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以及各類生物的體表或體內。皆可有真菌生長。大氣中已知的真菌有11255屬10萬種,在室內常附著在物體表麵,能自動或隨人的活動而擴散。種類豐富,分布廣泛,繁殖快速,無處沒有,無處不在。一個季節繁殖4-5代,孢子可達1萬億個
室內真菌種類:主要有芽枝孢黴屬、曲黴屬、鉸鏈孢黴屬、鐮刀黴屬、青黴屬等,真菌數量的多少,與溫度、濕度有很大關係。真菌以腐生、寄生或共生的型式進行異營性生活。釋放消化酵素於鄰近的環境,以分解食物成較小的水溶性分子進入細胞內消化。並可於菌絲產生孢子以完成有性或無性繁殖。
真菌季節變化:春、夏季.尤其是南方的梅雨時節.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真菌生長。冬季室內真菌濃度較高。
空調加重汙染:如果長期使用空調而不注意通風,可引起室內真菌汙染。室內有空調比沒有空調情況下曲霧菌落數多4倍。
2、細菌(bacteria)的汙染
細菌是一類微小的單細胞生物,約有2000多種。從形態上看,細菌可以分成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類。細菌是無孔不入的微生物,兒童玩具、手機、計算機鍵盤和衣服上,甚至植入人體的醫用植入物等(如心髒起搏器),都隨時有可能沾染細菌,對人體造成危害。為避免細菌的侵襲,科學家曾嚐試用抗微生物材料生產各種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因為這些材料雖然能殺死細菌,卻充滿化學物質。細菌是處於生物和無生物之間的東西。泥土裏、水裏、都市的空氣裏都有細菌散布著,多到50種以上。
三類細菌的形狀:就是球形的,杆形的,及螺旋的。球形的有的正圓,有的卵圓;杆形的有長有短,有的微彎螺旋形的也有長短和彎曲的轉數多少的不同,有的生著細毛,毛長與短多少不定。雖然概括地說,形狀隻有球形、杆形、螺旋形這幾種,但細分起來,形狀還是很不少。論大小,它長約1~2微米,闊0.5微米餘。病菌,能分泌出毒質,如果寄生在體裏,因病菌種類的不同,人就會發生不同的疾病。
3、組織培養過程中的汙染源
[1]戶外風大菌類進屋機會多
[2]屋內太潮菌類繁衍多
[3]物品帶菌多
[4]屋內不幹淨
[5]屋內清理帶菌組培苗
[6]接種不正確
4、菌類傳播途徑
[1]戶外風傳播
細小如塵 隨風飄散 由上下落 見濕就長 有風就有沙 有沙就有塵 有塵就有菌 菌塵混共存
[2]渦流傳播
我們在大街上常常看到一些大貨車駛過後,馬路上的塵土、紙屑打著轉滿天飛,這就是汽車行駛攪動空氣形成的渦流。汽車的前擋風玻璃、車頂、車側、車後都可以產生渦流。渦流在自然界可說是無所不在,在這些渦流中人們若是想要觀察渦流旋轉方向改變的話就必須將整個渦流給破壞掉。超淨工作台上,擺放物品太多,當無菌風吹過時,就會在物品周圍形成渦流群,菌類就會在渦流群中停留,從而降低淨化效果,增加汙染機會。
[3]接種傳播髒手每隻帶有細菌4萬~40萬,幹淨的手,指甲蓋大小也有3200多個細菌。指甲縫可以窩藏30多種細菌。1克重的指甲垢裏竟藏有38億個細菌。洗的手3小時後,在大拇指的細菌由原來的300個變成30萬個。如果手上帶菌較多,在操作過程中,就難免有菌落入培養基或植物材料上,而導致汙染。用肥皂洗手比不用肥皂洗手的殺菌功效要大8~10倍。流動的溫水可去掉95%以上。因此,在注意個人衛生的同時,操作前一定要對手進行徹底消毒。
另外,不正確操作也會增加汙染機率掀蓋生硬,滅菌不夠,操作過慢等。接種過程應該輕開蓋,火滅慢,操作快。
5、相應的措施
通風: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以使室內真菌數量減少。通風方法簡便易行.應多使用。
去濕:保持室內空氣幹燥,如使用空調“除濕”功能,也可減少真菌生長繁殖。
光照:紫外線能殺滅或抑製真菌生長,有調查發現下午一時是大氣細菌粒子沉降的一個低穀,說明太陽輻射對空氣微生物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因此,保持室內較好采光,在梅雨季節後將衣物等晾曬,對減少室內真菌汙染大有好處。
防黴:汙染物品和汙染培養基不要在培養室近距離開瓶洗刷。
6、汙染原因判斷及汙染苗搶救
[1]若汙染菌類是零星分散在培養基中,則可確定是人為引起的汙染,比如培養基滅菌不徹底;超淨工作台長時間不換濾網,致使淨化能力降低;接種用具滅菌不徹底;操作不正確,動作生硬緩慢,開瓶時間太久,接種台擺放物品雜亂,操作中心在人體範圍之內;接種室長期不滅菌,菌類太多。
若汙染菌類是從材料周圍長起,則可證明是植物材料帶菌引起。可能是接種用具滅菌不徹底,接種時材料被汙染;或者是未及時發現汙染苗,接種過程交叉感染;
若是外植體,菌類從材料培養基以上部分長起,而不是從培養基先長起,且發生在5天以後,則說明是材料帶的內生菌。若從培養基以下開始長菌,發生時間較早,且有從裏向外的趨勢,則說明是切口引起的汙染,原因有是滅完菌後,未剪去兩個切口或雖剪但器具帶菌;
[2]真菌汙染後,如果已形成孢子,則必須經高壓滅菌後扔掉,即使僅形成菌絲,菌絲能夠達到材料內部,因此,真菌汙染是滅絕性的。但若使細菌汙染,由於細菌繁殖是靠芽孢,細菌不會彌散整個空間,因此隻要及時發現,將材料上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轉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殺菌藥劑的處理,雖有不少報道,但至今還未發現那種抗生素能夠對各種菌都有效,並且常常也會影響植物材料的正常生長分化。另一些藥劑,雖有的殺菌效果好,但往往容易引起鹽害,也無法利用。
[4]本研究室自1999以來,在汙染防治研究和簡化組培的基礎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對國內外近百種抑菌材料的選擇、配比,成功研製出了廣譜性殺菌藥劑—山農1號。該藥劑在低濃度下,就能抑製各類真菌和細菌的生長繁殖,在不經高壓滅菌和超淨工作台接種的情況下,在40天內,汙染率也能控製在5%以下,在2003-2004年,本試驗室進行了大規模的汙染防治和開放接種試驗,試驗表明,利用山農1號進行徹底簡化組培環節,降低組培生產,使組織培養走出試驗室,進入千家萬戶,是完全可能的。本研究有望在2005年,進行鑒定和推廣應用。
上一篇:愈傷組織和試管苗的培養
下一篇:組培相關問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