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理
和細菌的單染色一樣,放線菌也可用石炭酸複紅或呂氏堿性美藍等染料著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玻璃紙具有半透膜特性,其透光性與載玻片基本相同,使放線菌生長在玻璃紙瓊脂平皿上,然後將長菌的玻璃紙剪取一小片,貼放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即可觀察到放線菌自然生長的個體形態。
放線菌是由不同長短的纖細的菌絲所形成的單細胞菌絲體。菌絲體分為兩部分,即潛入培養基中的營養菌絲(或稱基內菌絲)和生長在培養基表麵的氣生菌絲。有些氣生菌絲分化成各種孢子絲,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狀等。孢子常呈圓形、橢圓形或杆形。氣生菌絲及孢子的形狀和顏色常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二、器材
細黃鏈黴菌(5406放線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或灰色鏈黴菌(S.griseus);弗氏鏈黴菌(S.fradiae);
石炭酸複紅染液,呂氏堿性美藍染液,加拿大樹膠,玻璃紙,高氏1號培養基;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玻璃棒,接種鏟,小刀,鑷子等。
三、操作步驟
1.放線菌自然生長狀態的觀察
(1)將滅菌後的高氏1號培養基倒入培養皿,每皿倒15ml左右,凝固後備用。
(2)用經火焰滅過菌的小鑷子將滅菌優質玻璃紙平鋪在平皿培養基上,如果瓊脂培養基和玻璃紙之間有氣泡,可以用滅過菌的玻璃棒將氣泡除去。
(3)將3—5ml無菌水倒入弗氏鏈黴菌的斜麵培養物裏,製成菌懸液,再適當稀釋。
(4)用無菌吸管取0.1ml的孢子懸液稀釋液,接種在玻璃紙上,並用無菌玻璃棒塗勻後,置28℃培養,直至菌長好,備用。
(5)在潔淨的載玻片上滴一小滴水,稍塗布。取出培養皿,打開皿蓋,用鑷子將玻璃紙與培養基分開,再用剪刀剪取小片長有菌的玻璃紙,菌麵朝上放在載玻片的水麵上,使紙平貼載玻片。
(6)將載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
附:玻璃紙滅菌方法在玻璃紙滅菌時,若直接將幹燥的玻璃紙滅菌,它就會縮小,不便使用。故需作如下處理:將玻璃紙和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的圓形紙片,用水浸泡後把濕濾紙和玻璃紙交互重疊地放在培養皿中,借濾紙將玻璃紙隔開。然後進行濕熱滅菌,備用。
2.營養菌絲的觀察
(1)用接種鏟連同培養基挑取細黃鏈黴菌菌苔置載玻片中央。
(2)用另一載玻片將其壓碎,棄去培養基,製成塗片,幹燥、固定。
(3)用呂氏堿性美藍染液或石炭酸複紅染液染0.5—1分鍾,水洗。
(4)幹燥後,用油鏡觀察營養菌絲的形態。
3.氣生菌絲與營養菌絲的比較觀察
(1)將高氏1號培養基倒入無菌培養皿,製成4mm左右的培養基平板,經培養檢驗後無菌,備用。
(2)用火焰滅菌的鑷子將無菌蓋玻片以45度傾斜角插入平皿培養基瓊脂內,然後將細黃鏈黴菌的孢子懸液(濃度以稀釋10-2—10-3為好),接種在蓋玻片與平皿培養基的界麵上。
(3)倒置於28℃培養4—5天後,小心地將蓋玻片取出,把有菌的一麵朝上,放在載玻片上,置顯微鏡下進行觀察。一般情況是氣生菌絲顏色較深,並比營養菌絲粗二倍左右。
4.孢子絲及孢子的觀察
(1)將培養3—4天的細黃鏈黴菌的培養皿打開,放在顯微鏡低倍鏡下尋找菌落的邊緣,直接觀察氣生菌絲和孢子絲的形態,注意其分枝情況、卷曲情況等。
(2)取清潔的蓋玻片一塊,在菌落上麵輕輕按壓一下,然後將印有痕跡的一麵朝下放在有一滴呂氏堿性美藍染液的載玻片上,將孢子等印浸在染液中,製成印片。用油鏡觀察孢子的形狀、孢子絲等。
(3)取幹淨載玻片一塊,在玻片中央加一小滴加拿大樹膠,使樹膠攤成一薄層,放置數分鍾,使略微晾幹(但不要過分幹燥)。然後用小刀切取細黃鏈黴菌培養體一塊(帶培養基切下)。將培養體表麵貼在塗有樹膠的玻片上,用另一玻片輕輕按壓(不要壓碎),然後將放線菌培養體小心棄去,注意不要使培養體在玻片上滑動,否則印痕模糊不清。將製好的印片通過火焰固定,用石炭酸複紅染色1分鍾,水洗,晾幹(不能用吸水紙吸幹)。用油鏡觀察孢子絲的形態及孢子排列情況。
四、實驗報告
上一篇:實驗十二 細菌細胞壁的染色法和細胞質膜的觀察
下一篇:實驗十四 酵母菌的形態觀察及死、活細胞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