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宜條件下,汙染鮮肉的微生物可迅速生長繁殖.引起鮮肉腐敗變質。細菌吸附鮮肉表麵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可逆吸附階段,即細菌與鮮肉表麵微弱結合,此時用水洗可將其除掉,第二個階段為不可逆吸附階段,細菌緊密地吸附在鮮肉表麵,而不能被水洗掉,吸附的細菌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試驗表明.不能分解蛋白質的細菌難以向肌肉內部侵入和擴散.而能分解蛋白質的細菌,可向肌肉內部侵入並擴散。
1.有氧條件下的腐敗
在有氧條件下,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引起肉類的腐敗表現為:
(1)表麵發黏,肉體表麵有黏液狀物質產生,這是田於微生物在肉表麵生長繁殖形成菌苔以及產生黏腋的結果;發黏的肉塊切開時會出現拉絲觀象,並有臭味產生.此時含菌數一般可達10的7個/cm2
(2)變色。微生物汙染肉後。分解含硫氨基酸產生H2S,H2S與肌肉組織中的血乙蛋白反應形成綠色的硫化氫血紅蛋白,這類化合物積累於肉的表麵時,形成暗綠色的斑點。還有許多微生物可產生各種色素,使肉表麵呈現多種色斑.例如黏質賽氏杆菌產生紅色斑,深藍色假單孢菌產生藍色,黃色杆菌產生黃色;某些酵母菌產生白色.粉紅色和灰色,一些黴菌可形成白色,黑色、綠色黴斑。一些發磷光的細菌,如發磷光杆菌的許多種能產生磷光。
(3)產生異味。脂肪酸敗可產生酸敗氣味.主要由無色菌屬或酵母菌引起,乳酸菌和酵母菌發酵時產生揮發性有機酸也帶有酸味,放線菌產生泥土味.黴菌能使肉產生黴味,蛋
白質腐敗產生惡臭味。
2.無氧條件下的腐敗
在室溫條件下,一些不需要嚴格厭氧條件的棱狀芽孢杆菌首先,在肉上生長繁殖,隨後其他一些嚴格厭氧的梭狀芽孢杆菌,如現酶梭狀芽孢杆菌.生抱梭狀芽孢杆菌.溶組織梭狀芽孢杆菌等開蛤生長繁殖.分解蛋白質產生惡臭味。羊.豬.羊的臀部肌肉很容易出現深卻變質現象,有時鮮肉表麵正常.切開時有酸臭味.股骨周圍的肌肉為褐色:骨膜下有黏液出觀,這種變質稱為骨腐敗。
塑料袋真空包裝並貯於低通條件時可延長保存期.此時如塑料袋透氣性很差,袋內氧氣不足.將會抑製需氧菌的生長,而以乳杆菌和其他厭氧菌生氏為主。
在厭氧條件下,茬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引起肉類腐敗變質的表現為:
(1)產生異味。由於梭狀芽孢杆菌.大腸杆菌以及乳酸菌等作用,產生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杯脂肪酸,而形成酸味,蛋白質被微生物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吲哚,糞臭素、氨和胺類等異味化合物,而且呈現異臭味,同時還可產生毒素。
(2)腐爛。腐爛主要是由校狀芽孢杆菌屬中的某些種引起的,假單孢菌屬.產堿杆菌屬和變形杆菌屬中的某些兼性厭氧菌也能引起肉類的腐爛。
鮮肉在攪拌過程中微生物可均勻地分布到碎肉中,所以絞碎的肉比整塊肉含菌數量高得多.絞碎肉的菌數為10的8/g時.在室溫度條件下,24h就叫能出現異味。
上一篇:肉中微生物的來源和種類
下一篇:肉製品的腐敗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