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類致病性嗜鹽菌,
我國沿海地區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較多,內陸地區則發生較
少。
2.生物學特性
(1)形態與染色特性:本茵為不形成芽抱,具有單端生鞭毛,能
活潑運動的革羊氏陰性菌,它呈多種形態,表現為杆狀、稍彎曲的
弧狀,有時呈棒狀、球狀或球杆狀等,一般茵體呈兩極濃染,中間
較談,甚至無色,大小約o.6—1.0um,有時可見絲狀茵體,其長度
可達15Pm。在不同培養基上生長的細茵,菌體形態差異很大,排列
一般不規則,多為散在,偶有成對排列。下麵分述在各種培養基上
生長的菌體形態:在s.s瓊脂上:主要呈長卵圓形、兩端濃染,中間
淡染或不著色,少數呈杆狀。在血液瓊脂上多為卯圓形、少數為球
杆菌,偶見長絲狀。在嗜鹽培養基上主要呈兩頭小、中間賂胖的球
杆菌。在羅氏雙糖培養基上24h培養物呈現茵體基本一致,而48h培
養物則形態不一,變化很大,呈球形、絲狀、杆狀、弧狀或逗點狀
等,而且大小及染色特性差異都很大。在血液瓊脂上厭氧培養經過
48h後菌體呈細短杆狀及球杆狀菌,茵體著色均勻,不呈兩極濃染。
(2)培養特性:本菌為需氧和兼性厭氧菌,但厭氧時生長非常
緩慢。對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或蛋白膠水中均可生長,生長
的溫度範圍8—44℃,最適生長溫度為37℃。
最適生長pH7.7—8.o。本菌在肉湯和蛋白陳水等液體培養基
中均勻混濁生長,形成菌膜。厭氧情況下,需經48h以上才見生長。
在固體培養基上,通常長成為圓形、隆起、稍混濁、表麵光滑、濕
潤的菌落。但多數菌株在繼續傳代後,可見有不正圓形的、粗糙型
菌落,茵落呈現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本掐在無鹽培養基中不
生長,含o.5%鹽時可生長,但培養基中含鹽的最適濃度為3.5%。
(3)生化特性:本菌能分解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醉、草
糖、澱粉、甘油和阿拉伯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糠、蔗糠、木糖、
衛矛醇等。不產生靛基質,不產生疏化氫,液化明膠,能還原硝酸
鹽為亞硝酸鹽,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氫酶和卵磷脂酶均為陽性,
尿素酶陰性。甲基紅(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賴氨酸試驗
陽性,精氨酸試驗陰性。
(4)抵抗力:本茵的抵抗力不強,經75℃5min,90℃1min即
可殺死。該菌對酸更加敏感,在食醋中經5min死亡,1%醋酸1min
可致死。在淡水中生存不超過2d,但在海水中能存活47d以上。本
菌對四環素、氯黴素、金霜宗比較敏感。
(5)抗原結構:副溶血性弧茵具有耐熱的O抗原、不耐熱的K
抗原和H抗原三種,經過凝集試驗將O抗原分為12個“o”群和58
個“K”型(有的報道為59個K抗原),多數苗具有相同的H抗原,
並且H抗原的穩定性和特異性均不理想,因此未用其進行分類。
3.中毒機理及症狀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機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實驗表明:在
特定培養條件下,該菌產生溶血毒京,呈現溶血現象,即“神奈川
現象”(Kana8awa phenomen。n),還可產生揚毒宗。目前認為,導
致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吞食了大量活茵所致,感染劑量為10的5次方一
10的7次方。
人體攝食染菌食物後,通常有兒小時至十幾小時的潛伏期,然
後出現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發熱、腹瀉等症狀。少數病人可
出現意識不清、痙攣、臉色蒼白、血壓下降及體克等症狀。該中毒
症的病程較短.一般發病24h內大部分症狀都可消失,但上腹部壓
痛可延續至1周,一般愈後良好,中毒的死亡率很低。
4.病菌來源反防治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於各種海產品中,經廚具、容器等介質
的傳播,可使肉、蛋及其他食品染卜此菌。人和動物被該鹵感染後
也可成為病菌的傳播音,其糞便和生活汙水是重要的傳染源。
為了防止該菌食物中毒的發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海產品應特別注意加強食品衛生檢查。
(2)最好不吃涼拌菜,如吃,必須充分洗淨,在沸水中燙浸後
先加醋拌漬,放置10一30mm後,再加其他調料拌食。
(3)嚴格執行生、熟食分開製度,對剩餘飯菜要回鍋加熱處理
後再進食。
急救措施:主要臥床休息,多喝鹽開水,抗生素藥物可選用氯
黴素、金黴素,腹痛使用額茄片,腹瀉使用碳酸鑰。
上一篇:蠟狀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下一篇: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