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腸杆菌
大腸埃希氏菌,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的稱為大腸杆菌,其在《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中被定義為廣泛存在於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中,能夠在44.5°C發酵乳糖產酸產氣,IMViC(靛基質、甲基紅、VP試驗、檸檬酸鹽)生化試驗為++--或-+--的革蘭氏陰性杆菌。
大腸埃希氏菌常作為糞便汙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狀況,推斷食品中腸道致病菌汙染的可能性。
GB 4789.38-2012中大腸埃希氏菌MPN計數法檢驗程序
在《GB 4789.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中又針對致泄大腸埃希氏菌的檢驗做出了規定。致泄大腸埃希氏菌是一類能引起人體以腹瀉症狀為主的大腸埃希氏菌,可經過汙染食物引起人類發病。
常見的致瀉大腸埃希氏菌主要包括:① 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② 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氏菌;③ 產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④ 產誌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包括腸道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⑤ 腸道集聚性大腸埃希氏菌。其與大腸埃希氏菌是包含與被包含關係。大腸埃希氏菌包含了致泄大腸埃希氏菌。
在《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中,則是針對產誌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血清學分型下的O157:H7/NM型進行檢驗。致泄大腸埃希氏菌包含了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
2.大腸菌群
在《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中對於大腸菌群的定義為在一定培養條件下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杆菌。
應注意的是,大腸菌群並非是細菌學分類命名,它不代表某一個或者某一屬細菌,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汙染有關的細菌。
一般認為該菌群可包含: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杆菌、產氣克雷伯氏菌、陰溝腸杆菌等。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汙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危害性的大小,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GB 4789.3-2016中大腸菌群MPN計數法檢驗程序
3. 糞大腸菌群
在《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糞大腸菌群計數》中對糞大腸菌群的定義為一群在44.5 ℃培養24 h~48 h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杆菌。該菌群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糞便,作為糞便汙染指標評價食品的衛生狀況,推斷食品中腸道致病菌汙染的可能性。
此外,在AOCA、FDA等標準中一般使用“糞大腸菌群”這個概念,SN標準中的“糞大腸菌群”為等同采用AOCA方法。而歐洲使用“耐熱大腸菌群”概念較多。
GB 4789.39-2013中糞大腸菌群MPN計數法檢驗程序
通常情況下,糞大腸菌群與大腸菌群相比,在人和動物的糞便中所占比例較大,而且由於在自然界中容易死亡,檢出糞大腸菌群常常意味著食品樣本在比較近的日期中受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汙染。糞大腸菌群比大腸菌群能更貼切地反應食品受人和動物糞便受汙染的程度,且檢測方法比大腸杆菌更為簡便,而越發的受到重視。
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腸杆菌與糞大腸菌群的檢測均使用了LST肉湯和EC肉湯。而大腸杆菌檢測則需要繼續從EC肉湯產氣陽性管中分離純化並進行後續的生化鑒定試驗。
因為糞大腸菌群生活在人類的腸道,其常年生活的溫度為36-37℃,因此在EC肉湯中,其升溫至44.5℃培養時仍能產酸產氣,而那些並非來自腸道的大腸菌群,在EC肉湯中,44.5℃培養時時不能產氣。
糞大腸菌群這個概念更加強調來源,而並非特指某種或某幾種細菌。例如,弗氏檸檬酸杆菌是人體腸道內的自然菌群。來源於腸道中的弗氏檸檬酸杆菌,應在LST肉湯36℃培養時產酸產氣,在EC肉湯中44.5℃培養時產酸產氣,符合糞大腸菌群的定義。
但在實驗室中以4℃保存的弗氏檸檬酸杆菌標準工作菌株ATCC43864,在LST肉湯36℃培養時產酸產氣,在EC肉湯中44.5℃培養時不產氣。這時的弗氏檸檬酸杆菌標準工作菌株則不屬於糞大腸菌群。
相關標準:
GB 4789.6-2016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標準下載
GB 4789.38-2012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 -標準下載
GB 4789.39-2013 糞大腸菌群計數 -標準下載
注:本文屬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生物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上一篇:L-半胱氨酸鹽酸鹽的保存和使用方法
下一篇:含酶TSA平板效果驗證試驗